田舍生活 / 飯糰 不簡單喔
- 王孟婷
- 2018年4月30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已更新:2019年3月3日

聚會時,某位媽媽帶來了手作飯糰,
大家一起吃,搭配上蘿蔔乾,是鄉下日常的生活之一,
感覺很復古嗎?還是很日劇呢?
平常還真的是這樣的,不是去超商買,而是親手捏飯糰。
台灣超商也常見的御飯糰,
在日本不單單做為主食,甚至是很多人的點心選擇,
以前老覺得在肚子餓的時候,只吃一坨白飯包海苔,實在略顯空虛,
不過在日本生活之後,終於發現米飯的深奧。
年幼時,聽聞長輩提及從前社會型態,
因工作以務農或體力活居多,所以早餐吃白米飯才能有效運用體能,
但到了自己成長的階段,
人們的生活型態已演變為運動量不足,
總是以減少碳水化合物做為健康飲食的基準。
在日本的日子裡,看到他們多在家中就先備好手作飯糰,
方便在點心時間或午餐時及時食用,
我一來身為習慣熱食的台灣人,就已感到相當詫異,
二來心想飢餓疲勞時,會想補給豐美的肉類或帶甜味的麵包……
單吃冷飯感覺實在太寂寞了吧。
然而,這樣樸實到有點讓人提不起勁的飯糰,
在實際的日本生活習慣中,保藏著歷史意義,
日本戰後經歷過糧食不足,白米飯在不久以前,
被人們視為非常珍貴的食材,
能夠實實在在地飽食一碗白米飯,也是這幾十個年頭才有的事,
真心珍惜著能夠每餐都吃到米飯的美好,於是乎飯糰文化沿襲下來,
做為異鄉人的我也從中慢慢體驗出蘊藏米飯內外的醍醐味。
〈簡單的魔力〉寧靜致遠的維持力
隨著年歲增長,面對工作及瑣事的壓力,
第一要務莫過於控管情緒,才能做出明快的處理方式,
而這件相當抽象的心理特質,個人覺得跟飯糰之間有種奇妙的連結。
當人體在飢餓狀態多會感到心情上浮躁,
如果你和我一樣在餓的時候,
選擇一塊炸雞或一個甜甜圈,在食用完的瞬間會非常滿足,甚至感到快樂,
但奇妙的是雖然這些食物的熱量都很高,但很快就又感到飢餓;
此外,因為食品的口味很重,在吃完炸雞後,就立刻會想要來個甜食,
進入一種食慾無止盡的刺激循環,血糖快速地上升下降,
完全不利於必須靜下心來的目標。
然而此時,因為想試試看為何日本會有吃飯糰的習慣,
於是我也就開始自己捏飯糰,在飢腸轆轆時選擇了自己做的飯糰,
冷飯糰的滋味很和平,帶來的效果也非常寧靜致遠,
飯糰在飢餓時食用,其中白米的甘甜會安定食慾,咀嚼米飯的過程也能健康化食用速度,
比起囫圇撕咬軟甜的麵包,確確實實地品嘗飯糰後,
饑餓感短時間內不會襲來,甚至嘴饞之類的感受也減少了。
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與需求,
變換飯糰的內容物,梅子、青豆、鮪魚、鹽昆布等……
特別增加某種自身缺少的食材養分,
選擇飯糰的配料同時,也思考平衡營養,
這樣能多變化又兼具健康與便利的特質,
也讓我徹底融入了飯糰的日常藝術。

飯糰這種單純的食物,
日本家庭手捏祕訣,只能有3步驟,
捏太多次或米飯壓得太緊都不算是好飯糰,
請將雙手洗淨並沾上少許鹽水,展開飯糰的藝術。
材料:
白米飯、少許鹽融入水一碗
做法:
1.一手成碗狀輕輕收縮。
2.另一手非常溫柔壓上。
3.雙手翻轉再輕壓成型。
〈作者小檔案〉
插畫家、繪本作家,現居日本九州的大分縣鄉間,作品散見於報章雜誌、圖文繪本、文學封面。個人著作《我最想做的事》、《淚光閃閃的巴黎》……等書。
刊載於20180430
Comments